积石山地震的阴霾,给这片土地带来了伤痛与艰难,尤其是那些本就行动不便的老人,在灾后重建的道路上面临着更多挑战。然而,有这样一群社工,带着温暖与希望走进了他们的生活,用一个个细致入微的行动,为老人们驱散黑暗,重新点亮生活的光。
从木棍到防滑杖的温暖传递
在积石山地震灾区韩陕家村,60岁以上的常住老年人口达到541人,其中80岁以上的高龄老人共计72人。韩优素夫大爷,一位已届古稀之年的长者,在地震后双膝功能减退,行动受限。此前,韩大爷仅凭一根随手捡来的核桃树木棍作为行走支撑,但这根木棍长度不合,表面凹凸不平,更无防滑设计可言。每当雨雪交加,道路变得泥泞湿滑,韩大爷的出行便成了一大考验,多次在踉跄中险些摔倒。类似韩大爷的情况在地震灾区并不少见,对老年人的生活造成不同程度的挑战。

在日常的走访活动中,项目社工管露露敏锐地捕捉到了韩大爷所面临的困境。社工深刻认识到,对于行动不便的老年人而言,一根合适的拐杖是确保其出行安全的重要保障。基于此,项目社工按照相关要求,为韩大爷等行动困难的老人购置了专业的防滑拐杖,该拐杖配备了夜行照明和起身辅助功能。当社工微笑着将那根精心挑选的拐杖轻轻递到韩大爷颤抖的手中时,韩大爷的眼眶瞬间湿润了,激动的泪水在眼眶里打转。韩大爷试用新拐杖后,迈出了几步,脸上洋溢着久违的笑容,并连声道谢:“现在好了,今后出门再不用担心滑倒,感谢你们的帮助!”此后,韩大爷得以更加安全、自信地走出家门,与邻里互动,重新获得了生活的便捷与快乐。
静音拐杖里的邻里情
在大河家镇的楼房集中安置区,张奶奶住在五楼。由于行动受限,她依赖一根不锈钢管以助行走。然而,每当张奶奶借助不锈钢管在室内移动时,其敲击地面所发出的声音便会传至楼下。楼下的居民是一对在镇上经营商铺的年轻夫妇,他们日间工作繁忙,夜晚休息时常常受到这持续的噪声干扰,久而久之,心中难免滋生不满,导致邻里间逐渐产生了摩擦。

社工南丽强在获悉此情况后,决定采取措施进行调解。她首先拜访了张奶奶的住所,以耐心的态度向她阐释了楼下居民所面临的困扰。张奶奶在了解到自己的无心之举给他人带来了不便后,感到十分懊悔。社工随后向张奶奶提供了一根配有橡胶垫的拐杖,该橡胶垫能够显著降低拐杖与地面接触时产生的噪声。与此同时,社工也前往楼下居民的家中,向他们说明了张奶奶的实际情况,并告知问题已得到妥善处理。年轻夫妇在得知情况后,表示了理解与宽恕。自那以后,安置区恢复了往昔的宁静,邻里关系亦变得更加和谐。
星光引路灯为老人护航
在周家村,马爷爷这位年迈的长者独自居住,夜间起夜成为常态。由于受地震影响,其住所变为危房,马爷爷不畏艰难,倾其所有积蓄并借贷重建了家园。然而,由于家中庭院缺乏照明设施,每当夜幕降临,整个空间便陷入一片漆黑。鉴于农村厕所多位于后院,对于行动不便的老年人而言,夜间如厕尤为不便。此前,一次夜间如厕时,因光线昏暗,马爷爷不慎被院中散落的杂物绊倒,膝盖处留下了几道触目惊心的擦伤。这次意外,不仅给马爷爷的心灵蒙上了一层阴影,也让社工团队认识到需要做一些事,必须尽快采取行动。
经过实地考察,社工团队迅速制定了针对性的解决方案。他们购置了太阳能户外夜行灯,并邀请专业人员为马爷爷进行了安装。安装完成后,每当夜晚降临,夜行灯便悄然亮起,柔和而坚定的光芒,如同一条光明的纽带,连接着庭院与厕所,为马爷爷照亮了前行的道路。马爷爷对此表示感激:“过去夜间如厕总是提心吊胆,如今有了这盏夜灯,我感到无比安心。你们社工真是将我们老年人的安全放在了首位!”这盏小小的夜行灯,不仅为马爷爷的夜间出行提供了必要的照明,更温暖了他的心,为他的生活带来了安全的保障。

一根防滑拐杖,一盏夜行明灯,加上贴心的入户关爱服务,为行动不便的老人筑起了一道温暖的防线。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举措,实则如同夜空中闪烁的繁星,汇聚成一片璀璨的星河,照亮了老人们晚年的生活。每一个解决拐杖问题、消除噪音困扰、点亮夜间道路的故事,都是社工们用心书写的温暖篇章。这些不懈的努力,不仅显著改善了老人们的日常生活,更在他们身处困境之时,传递了来自社会的深切关爱与坚定支持。未来,社工们将继续秉持初心,在这片土地上为更多需要帮助的人带来希望与力量,让爱的微光持续闪耀,助力灾后家园重焕生机。
项目背景:
根据民政部办公厅印发《关于发布2024年中央财政支持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服务项目立项名单的通知》,由兰州大学教育发展基金会申报的《积石山地震灾后重建困境人群社会工作专业服务项目》获得2024年中央财政支持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服务项目资助。
该项目由兰州大学教育发展基金会联合兰州大学哲学社会学院具体实施,充分发挥社会工作的专业力量,创新性地融合了“教学、研究及实习实践”,建立了多功能的综合基地。专注服务甘肃省积石山地震重灾区的特殊群体,包括地震致残人员、困境老人、留守儿童等,提供一年的陪伴式社会工作服务。预期通过专业介入,提升本地社区的韧性和重建效率。此外,项目旨在通过教学与实践的结合,为社会工作专业学生提供实践机会,增强综合技能,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来源:兰州大学哲学社会学院
编辑:邓欣雨